104年七月份起衛生署對食品標示又開始一波新的規範,繼之前的反式脂肪標示外,基因改造食品的標示也將展開。
你知道什麼是基因改造食品嗎?
簡單來說,為滿足人們所需要的目標,而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,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,進而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,包括性狀、營養及品質等,開發而成可以直接食用,或者做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。
台灣目前只允許基改黃豆、玉米、棉花及油菜進口,其中棉花和油菜花主要是用來榨油,而最大宗的黃豆及玉米,則常見在我們的日常食品中,尤其黃豆可延伸的製品,包括豆漿、豆腐、味噌、醬油、豆製醬料,大豆中的卵磷脂也能製成乳化劑,用在糕點、麵食、點心等食品中,此外,黃豆也能被做成素肉、或素魚漿等豆製品。玉米則常見於零食及食品添加物中。台灣目前自產的黃豆和玉米,大部分來自非基改,進口的黃豆及玉米則大部分屬於基因改造,104年七月份起,你可以更清楚知道購買來源是甚麼?
目前通過我國查驗登記許可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,僅有上述黃豆、玉米、棉花及油菜,104年七月上路的基因改造食品標示,在上述允許種植的基改作物下,若來源屬於非基因改造食品原料,並存在國際上已審核通過可種植或作為食品原料者,就可標示為非基因改造,而業者可自行選擇標示或不標示。
但是未通過我國查驗登記許可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,則不得使用於食品中,業者也不得自行標示產品為非基因改造,例如任意標示「非基因改造芒果」或「非基改綠豆」或「非基改紅豆」等等,屬於誤導標示,業者將會受罰,而消費者也應留意標示的原料是否違法。
環境改變讓我們身處在速食、精緻化的時代,利用基改作物加工的各式產品隱藏在我們每日飲食之中,從最一般的含糖飲料、餅乾到麵包類食物,常見添加「酥油」及「乳瑪琳」等多少都含有基改原料;而新制規範除了包裝食品之外,未來散裝食品有用到基改原料者,也都將逐步納入規範;而規範也從非基改食品原料之非故意摻雜率(包括採收、儲運或其他因素等非有意摻入基因改造食品原料),由現行的5%改為低於或不超過3%。
基改食物對人體健康是否引起過敏或致癌的疑慮,雖然尚未得到完全證實,而基改食品也無法從外觀判別,需要透過儀器檢驗才能分辨基改與否,身為消費者可以從每日的食物的來源加以過濾,留意不實或誤導的非基改食品標示,但在保障自身安全以及認清食品來源的權利下,減少食用加工製品,也能減少攝取到基改食品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