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委會調查,台灣運動人口高達82%,規律運動者佔30.4%,大家已經驚覺到,樂活、樂活,快樂的生活,要活就要動,要健康更要動;很多維持健康的建議中,也都力推持續性規律的運動,是健身中的最有效且健康的方法。
衛生署每日飲食指南中,新增的騎腳踏車與水的圖案,就是強調飲食與活動是同等重要,但如何在運動前吃的健康又沒有負擔,讓每次的運動都能有最佳的狀況,達到最好的效率。
運動前飲食的主要目的,在減少運動中的飢餓感,減少因運動導致的血糖過低,而影響運動的持續;國人每日健康飲食三大營養素佔總熱量的比例為,碳水化合物50-60%、蛋白質佔12-20%、脂肪30%以下,其中醣類(碳水化合物)平均每公克可產生4大卡的熱量,依其類型可分為單醣(例如葡萄糖、果糖、半乳糖)、雙醣(常見麥芽糖、蔗糖、乳醣)、寡醣與多醣類(例如葡萄糖聚合物,麥芽糊精;澱粉、肝糖、纖維)等,經由小腸吸收,是最優先可被利用於組織細胞的能量需求,多餘則再轉變為肝醣儲存於肝臟或肌肉中,以利不時之需,最後則轉變為脂肪,做為最大能量的儲存。
如前所言,運動前的飲食攝取是在預防運動中出現低血糖,提供的營養素以立即可以被利用,且具有延緩消化與吸收的功能。因此一般建議運動前宜攝取低升糖指數的食物,所謂升糖指數(Glycemic index,簡稱GI),是指標準份量的食物所引起血糖與胰島素增加之程度,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是指,細胞能夠有效的將血糖拿來當能量使用,因此不會引起血糖過度的波動;而高升糖指數的食物,則表示容易造成血糖濃度的波動較大,尤其糖尿病患者最被限制攝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。飲食中如何去辨別食物的升糖指數,簡單歸類,食物含愈多纖維及脂肪量,則表示升糖指數低,當蔬果愈成熟,升糖指數就愈高喔。還有食物加工程度愈高,升糖指數也會愈高;含越多精製糖(單醣類)的食物,升糖指數也會較高,另外進食的速度越快,也會影響升糖指數升高。
運動前1-2小時間,可補充高纖餅乾、優酪乳或是一些水果例如香蕉等,碳水化合物能被人體吸收後,會轉化肝糖,作為能量所需,增加飽足感,但以不會增加身體太多的負擔,運動後則建議先補充水份,尤其以運動飲料為主,平衡體內酸鹼值,避免脫水,儘量避免攝取含咖啡因的飲料;另外多攝取蛋白質,有助於肌肉的生成、代謝及修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