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高齡化趨勢,台灣也名列其中,內政部針對台灣地區1960-2050的人口變化,預估2027年台灣人口將達零成長;而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推估,2016年起台灣的勞動人口開始邁入負成長,平均6.2個青壯人口將負擔1個老人。
高齡長者常伴隨生理與心理機能的衰退,尤其影響日常生活作息,其中「2015台灣國際失智症研討會」中,衛福部預估台灣65歲以上人口,在2020年時每20人中將會有1人罹患失智,想像這將是社會資源的一大負擔。
面對人人都無法避免的老化這件事,也是一條不可逆的路,高齡長者雖然活動量不如年輕時,但營養素的需求並不會因而減少,其中餐食的攝取會是高齡長者維持營養來源的主要方式,而需求者胃口好、壞以及吞嚥、咀嚼能力差異,都會影響他們對餐食的喜好程度。
高齡長者飲食建議。
一、可利用2011/07新版扇形均衡飲食的指標做原則,提供不同熱量營養素的建議,再視需求,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增加細碎度及軟爛程度,就能讓高齡長者獲取更完整均衡的營養素。
建議範例 |
一般每餐建議 |
||||
熱量(大卡) |
500 |
600 |
700 |
800 |
900 |
主食類 |
3份 |
4份 |
5份 |
6份 |
7.5份 |
魚肉豆蛋 |
2.5份 |
1.5份 |
2份 |
2.5份 |
2.5份 |
蔬菜 |
1.5份 |
1.5份 |
1.5份 |
1.5份 |
1.5份 |
水果 |
1份 |
1份 |
1份 |
1份 |
1份 |
油脂 |
2份 |
2.5份 |
2.5份 |
2.5份 |
2.5份 |
二、再者考慮有慢性疾病的高齡長者,如心腦血管、三高疾病、甚至術後患者,無法吞嚥或吞嚥困難,建議提供適度的營養補充品,例如多種維生素、膳食纖維、高蛋白等補充;對於有限調味料的使用者,多運用天然辛香料,常見的洋蔥、蒜、生薑、八角、陳皮、九層塔、紫蘇、芝麻等,都能間接讓餐食的營養更完整。
『吃』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,雖然高齡長者長伴隨著消化機能不佳、咀嚼不易,吞嚥困難等等問題,但對於熟悉餐食的味道與風味,卻記憶猶新,也想再次品嚐記憶中的味道,除了以均衡飲食指標做為餐食建議外,利用科技技術調整改善食物質地,並結合營養補充品的補充;此外沒事外出多活動,常保好心情、多嘗試新的事物,銀髮生活可以更多采多姿。